English

建设“知识的欧洲”

1998-03-27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杨志清 我有话说

去年底欧盟委员会发表的“为了建设一个知识欧洲”的《白皮书》指出,信息技术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,改变着传统意义上的工作性质,改变着过去生产组织的性质,从而改变着整个社会。

所有这些变化都引起了对劳动力素质的更高的要求。最近,欧盟提出了“可雇佣性”概念,即要想被人雇佣,就得创造被雇佣的条件。比利时一家报纸对这一新的概念作了很形象的解释,“你想被人爱,首先你应该是可爱的”。

要提高劳动力的“可雇佣性”,欧盟认为首先要改革目前对困难企业和失业人员的消极补贴政策。欧盟各国每年在就业问题上要花费2000亿埃居,其中2/3用于对失业人员的补助。此外,各成员国每年对困难企业的资助高达1000亿埃居。委员会主席桑特指出,如果把这些资金用来扶持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,用来对失业人员的培训,那可以创造多少就业机会?

同时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。变教育机构办教育为全民办教育,特别是企业要参与办教育;变一次性学校教育为持续教育和终身教育;教育的主要目的,由以教授知识为主变为全面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分析判断能力、创造能力和学会学习的能力。

欧盟委员会在“为了建设一个知识的欧洲”中明确建设知识欧洲的六大基本目标是:

一、鼓励获取新的知识。在知识社会中,最重要的是提高个人的知识技术水平。为此,考虑在各成员国建立“知识来源中心”,在地区和国家一级建立新的“个人知识能力登记卡”,推广多媒体等新的教学手段。

二、促进学校和企业的联系。积极发展各层次的实习制度和职业培训,解决教育和生产脱节现象。教育要面向劳动市场,跟踪劳动市场的发展;企业要参与教育和培训,对培训的无形投资要像有形的物质投资一样列入计划;要改变重高等教育,轻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。

三、加强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网络建设。自90年代中以来,多数欧盟成员国制订了在2000年实现所有学校和教育机构入网的目标。

四、反对社会排斥。不分国家和地区,不分性别,不分种族,不分年龄,不分正常人和残病人,不分智商高低,所有人都有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权利。

五、掌握三种欧盟成员国语言。目的是缩小各国之间的语言交流障碍,促进多种文化的融合,促进劳动力在内部大市场的流动。

六、建立欧洲教育空间。加强各成员国学生、教员之间的交流,通过交流促进知识和技术的推广。今后争取每年交换的学生达到17万人,在职业培训计划范围内1998年学徒的流动人员争取达到10万人。

这六大目标实现之日,就是欧盟完成信息社会和知识欧洲建设之时。(四·完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